第七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郑州大学举行
发布时间:2009-06-03 浏览次数:次 新闻作者:李雷 摄影: 来自:国际贸易系
责任编辑:
5月26日至27日,第七届“挑战杯”河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郑州大学举行。省政府副省长徐济超出席开幕仪式并作重要讲话。团省委书记何雄出席开幕式并讲话。省教育厅巡视员孙洪臣,省科技厅副厅长贾跃,团省委副书记郭鹏,省科协副主席彭翼群,郑州大学校长申长雨出席开幕式。竞赛指导委员会委员、评审委员会委员、近百家企业代表、来自全省60余所高校的500余名参赛学生和郑州大学3000余名师生代表参加了开幕式。
徐济超在讲话中指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离不开青年创新。高等学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加大政策支持和师资投入力度,引导在校学生关注新领域,研究新问题,运用新方法,创造新成果,为加快实现中原崛起、构建和谐中原提供智力支持和坚强保障。共青团、教育、科技等部门要从适应时代需求和青年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出发,大力推进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的科技创新活动,在青年大学生中大力营造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良好氛围,促进青年学生早日成才、建功立业。广大青年学生要牢记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秉承科学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敢于超越前人,勇于挑战自我,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学而不倦的气魄,打牢知识根基,掌握过硬本领,争做先进生产力的推进者、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实践者,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汗水谱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的辉煌篇章。
何雄指出,本届“挑战杯”竞赛显示出当代青年学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成才,更加注重创新,更加期盼创业;地方和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依靠科技的力量增强雄厚实力,加快自身发展。各级团学组织要从广大青年学生成才就业的实际需要出发,把“挑战杯”竞赛纳入大学生素质拓展的总体布局,确保更具普及性和群众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健康有序开展。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增强竞赛活动面向最广大学生的群众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导向性、服务大学生就业创的实效性,确保活动吸引和帮助更多的青年学生培养崇尚科学的精神,体会矢志创新的坚信,品味攻克难关的喜悦,鼓励广大青年在全民创业的时代洪流中创新业,创大业,创伟业。
开幕式上,企业届和大学生代表作了发言。举行了科技成果转让洽谈签约仪式,郑州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河南工业大学、中原工学院等11所高校的26项成果成功转让,总金额达1438万元,创下了我省大学生科技成果转让协议的最高纪录。其中郑州大学化学系的科技作品“对硝基苯甲醛新型绿色制备方法”与新郑市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80万元的价格成功转让,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白阳同学的作品“超级能源系统在电动车中的应用模型”以50万元的价格成功与河南联合新能源有限公司签约转让。本届“挑战杯”竞赛共选出612件优秀作品,其中一等奖作品32件、二等奖作品54件、三等奖作品134件、鼓励奖作品392件。郑州大学以团体总分第一名夺得第七届“挑战杯”;河南科技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大学、河南中医学院夺得“优胜杯”,郑州大学等17所高校获“优秀组织奖”。
在创建高水平大学的进程中,郑州大学历来重视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始终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积极营造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良好氛围,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大力倡导和资助学生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参加各层次科技创新、学科竞赛和发明创造活动。学校以备战全国及全省的“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活动为契机,广泛深入地开展具有知识性、学术性、实践性、创新性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每年拿出30万元专款奖励在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和发明创造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先进集体和优秀学生,使学校“重学术、重科研、求创新”的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逐渐蔚然成风。学校也在全国“挑战杯”竞赛活动中连续荣获全国优秀组织奖,先后获得个人一等奖2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26项,总成绩跻身全国50强,成为全国“挑战杯”发起高校。为营造学校“崇尚科学、追求真知、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学术科技氛围做出了积极贡献。本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校团委的精心组织下,全校共有26个院系的286件作品参赛,有350多名老师参与了指导,两千余名学生参与了创作,由学校科研处组织的近30名相关专业专家学者和各学科学术带头人对参赛作品进行了评审指导。
刚刚参加完终审决赛的郑州大学同学纷纷表示今后有机会还会继续参加“挑战杯”,因为在参赛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兴趣,更从比赛过程中提高了学识,磨练了意志,享受了乐趣,并且也为学校创建创新型高水平大学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签约的企业负责人表示“挑战杯”活动的开展将高校科研单位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加快了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进程,加速了产品的更新换代,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无疑给企业的发展注入了一支强心剂。
来源:郑州大学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