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返回首页

听政协委员热议资源节约

作者:钟江鸽 时间:2007-07-11 点击数: 责任编辑:

7月初,京城尽管很闷热,全国政协会议厅的空调温度也只调到比舒适稍高的26℃。参加政协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的委员们,正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言献策。节能环保,这个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已不只停留在讨论的话题层面,而是落实到了每一位委员们身边。 我们正站在“十字路口”

在发言中,委员们纷纷表示了对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忧虑。鲁志强委员在代表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发言时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仅仅有良好的意愿和号召是不够的,中国的城市建设出现超规模、超速度、超标准现象,居民消费也出现超越发展阶段的迹象,以这样快的速度、这样高的标准实现现代化,不仅超越了发展阶段,也超越了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

2006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的两项指标均未达标,这个在“两会”期间被热议的话题,此次会上再度被许多委员重提。此外,近期太湖等地暴发的蓝藻问题更是被反复提及。在张卓元委员看来,节能减排已成为中国进入“十一五”后经济活动的硬约束,目前中国的资源和环境瓶颈制约越来越严重,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

陈清泰委员认为,我们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如果能在全社会培育起节约型生产、节约型消费的习惯,就有可能在节能减排方面实现跨越。

尽快走出“GDP怪圈”

在委员们的建议中,有许多提到了政府应当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中起示范和引导作用。

鲁志强委员提供了一组数据,显示政府是资源消耗大户。他提出,当前忧患意识要走出中南海,成为全民特别是各级政府的主流意识。同时,建设节约型社会涉及的大量外部性问题及价值取向、制度创新、目标规划等问题,都需要政府作为。

许多委员提出,应当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反对“GDP盲目崇拜症”,要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纳入党政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

张卓元委员分析说,现行的干部考核和选拔体制基本上是GDP论英雄,这大大淡化了节能减排指标的约束性;现行的以流转税为主的税收体制,也使地方官员一个劲地发展高耗能、高排放的重化工业,不重视能耗低、污染少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因此,应当完善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使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尽快走出“GDP怪圈”。

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不久前,在钢铁行业工作了40多年的罗冰生委员参加了全国政协组织的对湖南的考察。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地方政府普遍反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资金投入不足,企业同样遇到这个问题。

“钱从哪里来?最好的办法就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建立和健全资源、环境有偿使用机制。”对此,罗冰生委员提出建议:国家按行业制定使用资源、环境的限制性定额强制国家标准。对于达到国家限制标准的企业,应以行业平均水平为主要依据,核定考核标准,实行节约归己,有偿转让,转让所得专项用于节约资源和环保。新建企业或现有企业扩大生产,需要新增使用资源、环境指标,实行向国家或企业购买的办法。他同时建议,资源、环境产品指标的价格,应由市场供需关系确定,原则上不低于资源产品生产成本或治污成本。

刚从贵州等地调研归来的厉以宁委员表示,环保投资的主体应该是企业,政府不能把这笔单买下来。政府应当突出治理工作,已经造成的污染由政府买单,预防污染则由企业买单。厉以宁委员说,要使用经济手段,鼓励企业主动更新设备。政府目前可以用经济手段,比如税收、贷款和奖励等,促使全民节约资源。

窗外,烈日正红。室内,热议方酣

太阳成集团tyc138信息工程学院
书记信箱: zzsdxgdzz@163.com

  河南省郑州新郑双湖开发区文昌路1号  电话:0371-62436349  邮编:45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