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辽宁旅顺口的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215临床部,有一栋白色的二层小楼,住着一些特殊的精神疾患病人。这里就是心理二科护士长袁辽荣工作的地方。
第一次踏进心理二科时,袁辽荣只有22岁,而今她已四十有五。23年过去了,作为一名军人,袁辽荣从二科最小的护士成了最老的护士长,始终未变的,是她在临床护理一线这个特殊岗位上的真情坚守,以及对精神疾患的用心呵护。
23年来,近万名精神病患者在袁辽荣的帮助下好转和康复。袁辽荣也先后被军区评为“优秀护士标兵”,被辽宁省评为“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被全国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个人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
每天进出病房4万多步
1987年,袁辽荣从大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毕业,来到215医院临床部心理二科成了一名护士。迎接她的既有老护士“机灵点,背靠墙,贴身走”的善意劝告,还有心理疾患病人空洞迷失的目光。
袁辽荣的工作区被厚重的铁门铁窗层层封锁着,一上班便与没有正常思维、缺乏自控能力的精神病患者关在一起。10多个病房,近80名患者,只有两名护理人员,不仅要负责为病人发药、输液等基础治疗,还要为他们端屎接尿、擦洗身体、喂饭更衣,组织心理宣教等生活、心理护理,更要担负“五防”监护的职责,每15分钟至少巡视一次病区,每个病人都要查看一遍,一次下来将近10分钟,几乎是不休息地连轴转。
与她一起工作的护士唐爱红曾经作过计算,袁辽荣和同事们每天要在病房进进出出4万多步,相当于20多公里的路程。
除了体力上的劳累,袁辽荣每天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患者受病态意志支配,随时可能发生自杀、自残、逃跑行为,甚至暴力袭击护理人员。袁辽荣上班从来不化妆、不穿裙子,每次进出病房,都要背靠墙侧身走。即使这样,她还是经常挨打受气。23年间,先后经受上千次病人的侮辱、打骂。
一次,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突然在病房撞破玻璃,挥舞着一尺长的玻璃片要割腕自杀。危急时刻,袁辽荣先是柔声劝慰,然后用腋窝夹住病人持有利器的手腕,病人得救了,她的手心却被割开了一条近4厘米长的伤口。
“我们每个护理人员,背后都有很多辛酸的故事。每当受到委屈时,只要多想想这些患者因病痛带来的不幸,常常唤起自己的怜悯之心,受到的委屈就会淡化些。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等待你的救助,你不能麻木,更不能逃避。否则,就是对生命的冷漠和不敬重,良心会很不安的,你也会为你身上这件白大褂蒙羞。”面对记者的提问,袁辽荣说得很坦然,“其实这不需要太高的觉悟,只需要一点点换位思考。”
161人只剩她一人在坚守
“金眼科、银外科,挨打受气精神科。”215医院心理四科主任刘清波告诉记者,“作为社会福利事业机构,与一般盈利性医院相比,我们创收能力很弱,福利待遇比一般医院低很多。现在护理人员的工资也就1000元左右,收入还不及当地普通餐馆服务员。”
工作的特殊性还给袁辽荣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找对象时,对方一听说她的工作,惊讶过后多半提出分手;结婚21年,没休过一次假,只到丈夫服役的海岛探望过一回,直到2008年丈夫转业,才结束了两地分居生活。
23年里,科里的护士换了一茬又一茬,一同分配到215医院的6位同事先后调离,同期毕业的161位同学也都已离开。就是在这个同行“不愿做”、患者“不感恩”、家人“不放心”、社会“不理解”的岗位上,面对先后10多次改行、跳槽、进机关的机会,袁辽荣坚守了23年。
袁辽荣对记者说:“心理疾患者虽然只是一个少数群体,但他们给家庭带来的不幸,给单位带来的负担,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我们每天面对的是失去理智的心理疾患者,做的是平凡而琐碎的工作。但做好这些工作,对于患者、家庭、社会都很重要。抚慰好这些可怜受伤的心,就是给他们的亲人一个希望。”在袁辽荣看来,送病人出院时的幸福,不仅属于获得康复和尊严的患者,也是属于她的。
这种幸福,让她有了坚持下去的理由。可没有人知道,袁辽荣付出了怎样的代价。
袁辽荣坐月子时患了类风湿,到了三伏天还穿两条裤子。开会时她要把棉垫子放在膝盖上,拿个热水袋悄悄放在腰上。一年四季,她的手都是湿的,汗水冰凉。
后来她又患了输尿管结石,浑身疼,实在有些受不了了,她去看医生,医生告诉她要做理疗,但她竟然一个疗程也没有做完整。因为科里有事来电话,她常常起身就走。
被遗忘角落里的温暖
白色的铁窗,白色的铁门,干净整洁的楼内环境,人性化的装饰,让心理二科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压抑。楼前的运动场上,秋日的蓝天下,患者们正在进行着一场热烈的篮球比赛。每当看到这种场景,袁辽荣都会感到由衷的欣慰。
23年来,袁辽荣用真情呵护着每一位患者,让精神疾患这个被遗忘的角落里有了温度,充满了温馨。
“尽管精神疾患者的精神、心理意识存在某些缺失,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是生命,我们必须做到的,是要以平等、尊重的目光平视患者,与患者真诚相待,用理解包容托举起残缺心灵人格的尊严。”袁辽荣这样阐释她对生命的敬重。
袁辽荣从最细微的称呼入手,与患者交流时,不是简单地称呼患者姓氏,而是根据患者心理喜好和兴趣特长冠以昵称,让他们感到别样的尊重。有的患者自认为是单位领导,袁辽荣就称呼他们主任、科长;有的患者喜欢绘画、书法,袁辽荣就称呼他们画家、教授……
精神病患者大多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有的甚至被家庭和亲友抛弃。袁辽荣对他们倍加呵护,既作为病人来护理,更当成亲人来关爱,通过“扮演”妈妈、阿姨、女儿、老乡等角色,填补了患者心灵深处最为寂寥的情感空白。
很多患者身体机能退化,丧失自理能力,经常是大小便失禁,满身污垢,每次袁辽荣都把他们从头到脚洗得干干净净。有的患者丧失理智,对护士的关怀照料不理不睬,甚至用脏物、口水涂抹护理人员,但袁辽荣不愠不怒,一如既往地关心他们,让患者在心理二科享受到比家人还体贴的关爱,比亲生儿女还尽心的孝道。
有位患者叫老方,在科里整整住了30年,袁辽荣每次都亲切地喊他“老爸”。春天,她为老方买回轻便的布鞋;夏天,她把老方的帽子洗净收好;冬天未到,她又早早把棉衣棉袜准备好……所有这些,医院没有硬性规定,老方也没有表达需求的能力,但袁辽荣始终默默无闻地做着。
为了不让神智不清、丧失记忆的患者在花销上留下一笔“糊涂账”,袁辽荣还把患者住院期间的每项开支、家属留的每笔生活费都记得清清楚楚,出院时交给病人和家属一个清清白白的“良心账本”。这些日常护理上的微小探索和尝试,让入院前受到歧视、冷落、嫌弃的弱势群体,感到了莫大的尊重和满足。
23年来,袁辽荣的除夕夜几乎都是在医院度过的,她要陪着患者消除思乡的寂寞;每次出差回来,袁辽荣都要为科里的小病号带礼物,给他们意外的惊喜。
23年来,袁辽荣收到过无数的礼物,那是病人家属腌的咸萝卜、渍的酸菜、捡的海带,还有病人的感谢话、明信片,以及一位农村老人专门为她带来的几根绿油油的嫩黄瓜……
这几年,心理二科陆续上岗一些新护士,这些“80后”、“90后”的新护士都是独生子女,不敢接触心理疾患者。袁辽荣就拉起她们的手一遍遍地鼓励、引导,还亲自担负起为病人导尿、抠便、洗澡等脏活、累活,为新护士作出榜样,给她们的心理留一段“缓冲期”。
一个岗位有了人情味,也就有了凝聚力。护工孙大姐已经在科里干了10年了,虽然收入微薄、工作辛苦,但她希望在这里一直干下去。孙大姐说:“袁护士长对咱是掏心窝子的好,咱可舍不得离开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