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回头,身后是苦中作乐的坚持 且走且丈量,眼前是未完待续的梦想
王明孝,用梦想编织“经纬网”
工作中的王明孝(右)。
王明孝,兰州军区某测绘信息中心主任。23年来,他先后32次在高原高寒地区出色完成国家和军队重大测绘保障任务,翻越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200多座,跨越河流千余条,行程240多万公里。他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6项,其中1项获发明者协会国际联合会最佳发明奖和全国发明展览会金奖,2项在法国巴黎国际发明展览会上分获银奖、铜奖,个人获得各级荣誉更是不胜枚举……
“英雄”梦想
1964年,王明孝出生于古浪县干城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西路军在干柴洼与马家军浴血奋战时,奶奶救下一名受伤的红军战士并把他藏进炕洞里才躲过马家军搜查的故事,让小时候的他百听不厌。
上小学后,“当一名英雄”的梦想仍痴缠着王明孝,他常身挎用纸盒子自制的“盒子枪”扮英雄,让其他小朋友扮敌人,在小村里“激战”。一次,王明孝扮《英雄儿女》中的王成爬上屋顶,看着地上的“美国鬼子”一步步逼近,他一下子进入了状态,竟从3米多高的屋顶上纵身跳下,结果摔昏了过去。
真正改变王明孝的是干城小学的一名老师,叫马世伟。
五年级时,马世伟常到王明孝家聊天,给他讲古今中外伟大科学家的故事,从华罗庚到陈景润,从牛顿到爱迪生,王明孝听得入了迷。他开始奋起,每天鸡叫就起床背书,晚上学到油尽灯枯才睡觉。一学期刚过,王明孝在期末考试中一跃而上成了全班第一。
“苦”炼成“钢”
1982年,王明孝读高三,常年累月的营养不良加上起早贪黑的学习,身体每况愈下,一次偶然的伤寒,他竟整整一年持续低烧不退。
因为生病,王明孝被迫休学一年,但贫病没有挡住他求学的劲头。1983年,他以高出重点线20多分的成绩,考进了解放军测绘学院,成为该学院录取的第一位甘肃籍考生。
贫困仍然如影随形。眼看要开学了,王明孝的母亲却在发愁——她竟然没有能力给儿子准备一条没有补丁的裤子去学院报到!母亲把大女儿的新裤子借给儿子穿,并再三叮嘱到学校后一定要尽快把裤子寄回家。
正是这些贫穷和苦难,磨砺了王明孝,让他百炼成“钢”。
挑战“极限”
1988年,刚毕业一年的王明孝,奉命和战友们去勘测中苏边界的奎屯山周围地区的战场资料,并完成友谊峰的海拔高度测量。
任务非常艰巨。奎屯山地形险恶,他们走了7天还没到目的地,给养没了,带的9匹马摔死了两匹,翻译和向导拉着马回去了。王明孝等人每人背着50公斤的器材和行李继续前进,饿了采野果、野菜充饥,鞋破了,脚被磨得鲜血直流,他们踩着血迹继续前行。整整22天,他们虽然像“野人”一样,却最终在1988年6月12日这一天,将友谊峰踩在了脚下,创造了精确测定友谊峰海拔高度为4374米的历史——此前,友谊峰的海拔高度一直采用的是前苏联人上世纪50年代测量的4469米。
青藏铁路开工在即,一个世界性的技术难题摆在了国人面前——要修建数字化铁路,核心技术是以测绘地理信息数据为支撑的自动化控制系统,青藏铁路在动态条件下测绘要求每隔3米测一个点的三维坐标,按照国际标准,动态条件下的测量绝对误差必须在1米之内,而当时国内动态条件下的测绘误差是18米,当时世界上只有美、英、法、德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掌握了这项核心测绘技术,国外许多知名公司在竞标中漫天要价。
听到这个消息,当时还在病床上的王明孝挺身而出:“中国的第一条高原数字化铁路,必须由中国人自己测绘!让外国人来测,不等于把青藏铁路沿线,甚至整个青藏高原地区的国家地理信息机密拱手相送吗?”
王明孝再一次带领队伍在雪域高原,打响了一场攻坚战。
2005年1月12日,在创新12种作业方法、研发10多套应用软件、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测绘技术上的桎梏之后,王明孝和他的团队成功了——测绘结果精度达到0.3米,超越世界先进水平;测绘任务提前90天完成,为国家节约经费4亿元;创造出“动态连续采集法”、“数字化铁路RTK+RTG动态定位技术”等我国高原测绘史上的5项第一。
“他的足迹总是和奇迹相伴,与第一相连。”2009年6月,王明孝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专家一起当选为“科学中国人第七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如是评价他。
文/图本报记者赵莉 崔雪茜 通讯员雷鹏英
【每日甘肃网--主流媒体 甘肃门户】 原文链接:http://lzcb.gansudaily.com.cn/system/2011/07/07/012062345_01.shtml